為了保證鍛件的熱處理質量,在制訂工藝時選擇恰當的工藝參數是十分重要的。建業鍛壓鍛造目前鍛件熱處理工藝的制訂基本上還是以工廠的實際生產經驗為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計算來初步起地確定工藝參數,然后再通過生產實際來加以完善,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是可能的。
鍛件回火時冷卻速度的控制很重要,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鍛件回火后的殘余應力,回火后冷卻速度的大小直接影響殘余應力值。經研究發現鍛件從回火溫度冷卻到室溫之間有一個彈塑性轉變溫度,這個溫度隨鋼種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認為在400-450℃左右。殘余應力主要是產生在400-450℃以上的冷卻過程,鋼在400℃以上處于塑性狀態,過快的冷卻速度將產生很大的熱應力,產生塑性變形,使殘余應力值增加。
在400℃以下時鋼已處于彈性狀態,冷卻速度對殘余應力就沒有顯著影響。所以400℃以上要緩冷,400℃以下可以冷得快一些,必要時可在400-450℃之間等溫一段時間,會減小鍛件彈塑性狀態時的內外溫差,有利于減小殘余應力。對于一些重要的鍛件規定殘余應力值要小于屈服點的10%。
鍛件回火階段,碳化物轉變。在此溫度范圍,由于溫度較高,碳原子的擴散能力較強,鐵原子也恢復了擴散能力,馬氏體分解和殘余奧氏體分解析出的過渡碳化物將轉變為較穩定的滲碳體。隨著碳化物的析出和轉變,馬氏體中碳的質量分數不斷降低,馬氏體的晶格畸變消失,馬氏體轉變為鐵素體,得到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細小粒狀(或片狀)滲碳體的組織,該組織稱為回火托氏體。此階段淬火應力基本消除,硬度有所下降,塑性、韌性得到提高。建業鍛壓鍛造
鍛件回火階段,碳化物的聚集長大和鐵素體的再結晶。由于回火溫度已經很高,碳原子和鐵原子均具有較強的擴散能力,第三階段形成的滲碳體薄片將不斷球化并長大。在500-600℃以上時,α相逐漸發生再結晶,使鐵素體形態失去原來的板條狀或片狀,而形成多邊形晶粒。此時組織為鐵素體基體上分布著粒狀碳化物,該組織稱為回火索氏體?;鼗鹚魇象w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此階段內應力和晶格畸變完全消除。